山西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会

【一泓清水入黄河】绘就“一泓清水入黄河”的山西生态画卷

2025-10-29 来源:山西日报

“一泓清水入黄河”,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对山西生态保护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山西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刻在心上、扛在肩上,在黄土高原上书写了从“黄沙漫天”到“碧水清流”、从“生态包袱”到“绿色财富”的转型史诗。


近年来,山西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着力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积极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力度较大,取得较大成效。我省大力推进“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全力开展沿黄涉煤企业和入河排污口整治,大力推进十八河尾矿库生态环境隐患整治。


扛牢政治使命:锚定战略定位构建治理新格局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山西作为黄河流域中游的重要省份和“华北水塔”,其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不仅关乎本省可持续发展,更是拱卫京津冀及黄河中下游生态安全的关键屏障。作为黄河中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山西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工作,既是践行“两个维护”的具体实践,也是守护中华民族母亲河的必然担当。山西始终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构建起“顶格推进、全域联动”的治理体系。


  在治理实践中,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区正式签订黄河流域(晋陕蒙段)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建立“保护责任共担、流域环境共治、生态效益共享”机制,着力推动汾渭平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补偿资金为我省“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陕西渭河治理和内蒙古荒漠化防治项目注入动力,推动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补偿体系持续完善。山西将汾河治理保护作为重要任务,展开了全流域、全方位、全系统综合施治。启动母亲河复苏建设幸福河湖三年行动,构建“三纵九横、八河连通”的现代水网,持续优化调度水资源。聚焦汾河取用水问题,在汾河源头和上游地区设立多个保护区,沿线区域实行关井压采,强化监管,开展汾河流域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强化泉域保护措施。积极探索建立汾河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机制,通过实施引黄济汾、引沁济汾等跨流域调水工程向汾河干流补水,实现了“一泓清水入黄河”,时间见证着汾河流域生态环境发生的巨变。


破解系统难题: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揭示了自然生态系统各要素间相互依存、有机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为山西破解黄河流域生态治理难题提供了根本的理论遵循和科学的实践指引。山西以系统思维超越单一要素修复的局限,将流域作为有机生命共同体,协同推进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污染治理和产业转型。推动了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互促共荣,实现了从传统治理向基于自然的系统性生态重建的转变。


山西深刻把握整体性、协同性和系统性的治理逻辑,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形成了富有山西特色的三大治理范式:一是黄土丘陵区“立体防护”模式,创新“塬坡沟川”分层治理。晋西太德塬区域内沟壑纵横,侵蚀严重。临汾市开启黄土高原塬面保护,既有力遏制了沟头延伸、沟岸扩张、沟床下切,保护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又让村庄雨水收集利用井然有序,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二是工矿修复区“循环再生”模式。大宁县聚焦连翘、文冠果等本土物种,推动育苗、深加工、文旅全产业链发展,家庭林场通过流转林地实现“一亩林万元钱”;岚县利用清洁能源、自然景观优势,打造“光伏+农业”“生态+旅游”等复合业态,实现生态资源价值最大化。三是城镇污染区“智慧治水”模式。太原市打造“数字汾河”系统,实现水质数据实时传输。


创新制度供给:法治护航与监督保障双轮驱动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将生态保护纳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才能实现治理效能的长效化。山西以制度创新破解治理效能难题,构建起“法治+监督”的双重保障体系。一是法治刚性约束。《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条例》首创“生态分区管控”,将流域划分为优先保护单元和重点管控单元,严禁在生态脆弱区布局高耗水项目;建立“河湖长+检察长+警长”机制。二是监督精准发力。省纪委监委将“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纳入政治监督;创新“空中监督”平台,运用卫星遥感技术动态监测子项目,确保各项建设稳步推进。


激活绿色动能:生态价值向民生福祉高效转化


生态价值向民生福祉的转化,核心在于将自然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转化为全体人民可感知、可共享的发展成果。这一过程深刻体现了“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理论内核,其本质是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

山西以辩证思维破解保护与发展矛盾,走出三条转化路径。一是生态产业化路径。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规划建设乾坤湾、碛口古镇等旅游景区,形成特色旅游廊道,有效促进沿线农民增收。五寨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成标准化杂粮种植基地,绿色有机认证产品年销售额突破数亿元,带动万余农户实现稳定增收;晋北地区积极推进风光电资源开发,建成大型清洁能源基地,绿电产业成为区域经济新支柱。二是产业生态化路径。氢能重卡生产线实现零碳排放,289座智能化煤矿建成5G+AI巡检系统;稷山农林生物质热电项目年消耗秸秆2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58万吨。三是生态“变现”活力凸显。探索水土保持碳汇交易,2024年12月,右玉县小南山流域6.75万吨水土保持碳汇完成交易,标志着我省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实现“零”的突破;推行“生态积分制”,太原市通过“龙城碳惠”平台吸引了众多市民积极参与减碳行动,在全社会形成了全民低碳的新风尚。


迈向生态文明新境界:书写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对于山西而言,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背景下,构建生态安全新格局是筑牢发展根基的必然举措,培育绿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转型跨越的关键路径,打造文明传承新标杆则是彰显文化底蕴与时代担当的重要使命。一是构建生态安全新格局。推进《山西省三北工程六期规划》;实施小浪底引黄二期工程,构建“两纵四横”水网体系。二是培育绿色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黄河实验室,开展植被修复与土壤侵蚀耦合机理研究,为全球黄土高原治理提供方案。三是打造文明传承新标杆。依托陶寺遗址、平遥古城构建“黄河文化廊道”;创建幸福河湖,汾河太原段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典型案例。


从吕梁山的松涛阵阵到汾河岸的鹭鸟翩跹,从能源重地的绿色蝶变到生态产业的蓬勃兴起,山西正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与“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壮丽诗篇。虽然我省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的较大成效,但对标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对照肩负的“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实验区”“争当全国能源革命排头兵”重要使命任务,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盼相比,还存在差距。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以及党中央赋予山西的重大使命任务,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努力在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当“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的愿景化作现实,这条承载民族精神的大河,必将见证一个资源型省份向绿而行、向新而生的传奇蜕变。

山西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会